晶报评:了解深圳历史,从了解历史上的名人开始
春回大地,万物萌发。昨天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深圳多个地方照例举行了植树活动,不过,很多深圳人或许并不知道植树节之于深圳的另一层特殊意义——这个家喻户晓的节日,是一个叫凌道扬的深圳人倡议设立的。
凌道扬是深圳布吉人,我国近代林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15年他与韩安等林学家上书北洋政府,倡议以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同年获批。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为表纪念,植树节改为这一天。
深圳和植树节的这种渊源,可能颠覆了很多人对深圳的历史文化想像。其实,深圳自古以来便并非只有蛮烟瘴雨,而有着较为丰富的历史人文储藏。正如一些有影响的考古发现校正了人们关于深圳无历史积淀的偏见一样,从这里走出来的历代名人,也让人感受到了这块土地所承载的文化重量。
比如,被称为岭南人文初祖的晋代孝子黄舒就出生在深圳沙井。最早记述黄舒事迹的史书,是南朝宋沈怀远所著《南越志》:“宝安县东有参里,县人黄舒者,以孝闻于越,华夷慕之如曾子之所为,故改其所曰参里也。”黄舒死后葬于“大田乡猪母岗”,就在现在的步涌村大田路旁。2001年,在一片茅草丛中,深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专家和当地村民发现了“黄舒墓”,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又比如,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任广东提刑按察司按察使的汪公式,驻扎在南头城。当时葡萄牙人入侵深圳,占领了屯门。汪公式学习葡萄牙佛郎机炮的铸造,“师夷之长技以驭夷狄”,把葡萄牙军队赶出了深圳。他是我国向西方学习先进武器的第一人,也是最早抗击西方入侵的人。
到了近代,整个岭南人才辈出,从深圳走出的名人就更多了。晚清时的广东人欧榘甲所著的小册子《新广东》中,专门讨论过岭南人文繁盛的原因,认为要点有四:一曰人才之出众,二曰财力之丰厚,三曰地方之握要,四曰户口之繁殖。这样的论断当然同样适用于深圳。除了凌道扬之外,西乡人郑毓秀是中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律师,开了现代“女子参政之先例”。1925年,郑毓秀被聘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此外,发生在1942年的白石龙文化名人大营救,使深圳与茅盾、邹韬奋、戈宝权、于伶等一批文化名人有了交集。茅盾、戈宝权、柳亚子等人后来还多次撰写文章和诗歌,回忆并纪念这次营救以及在深圳白石龙村的日子。这,对深圳来说当然也是一种宝贵的历史人文资源。
要了解深圳历史文化,首先得从了解深圳历史名人开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深圳许多历史名人在深圳人中间的知名度,与其历史地位并不相称。如何加大相关推介力度,使之进学校、进社区,更好地挖掘、整合这种人文资源,是个值得考量的话题——这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打量深圳的乡土文化,触摸到更有血有肉的城市历史,也将使我们在对这些历史名人背影的注目中,进一步丰富、重塑城市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