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军民鱼水情的历史见证
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部队官兵大多来自于穷苦的劳动人民,是为了求解放才拿起枪杆子。他们懂得,没有人民群众的养育和支持,自己就一天也生存不下去,革命也永远不会成功。红军长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下,但无论是行军还是宿营休整,始终不忘自己的宗旨任务,坚持做群众工作,向群众进行宣传,传播革命火种
由湘南转入广西境内,红军到了苗族、瑶族和侗族群众的聚居区。中央要求,必须坚决执行群众纪律和民族政策,不准乱动群众一点东西。各部队要严格督促,严格检查,做到秋毫无犯。总政治部还特别指示,不打苗族土豪,绝不杀牛。红军翻越老山界时,陆定一等人看到路旁一间房子,想进去歇息一下。屋里只有瑶族母子两人。陆定一记下了他与这位母亲的谈话。起初母子还有几分惊惶,当陆定一等人说起广西军阀对瑶族群众的压迫和红军的主张时,那位母亲哭了。她说:她曾有过自己的田地,但是被汉人统治者从地上赶了出来,住到这荒山上来,租种人家的地,每年缴很重的地租。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苛捐杂税尤重。红军如早些来,她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她问站在她面前的红军饿了没有,说着拿出仅有的一点米给他们煮粥吃。给她钱,她不要。恰巧来了位同志,带着米袋子,里面装着三天的口粮。虽然明知前面粮食有困难,陆定一等人还是把整个米袋子给了这位母亲。
贵州多山少田,百姓更加贫困。令红军战士感到吃惊的是,这里十七八岁的大姑娘都没裤子穿,出门时只是在腰间围块破布。红军行军到剑河县的一个村庄,有位老妇人带着孩子倒在路边,身穿单衣,气息奄奄。毛泽东从这里经过,当即从身上脱下毛衣,又从行李中取出一条被单,还让警卫员拿了一斗米,一并送给老妇人。遵义是贵州第二大城市,市面繁荣。进城之前,总政治部下达了八项注意的通令,要求整齐武装服装,不自由行动,不准私人向群众借东西,无事不要到群众家里去,不乱屙屎尿等。红军宣传队在大街小巷贴满了标语,毛泽东、朱德亲自在群众大会上做演讲,宣布成立革命政权。官兵们与当地的青年学生开联欢会、赛篮球,大受欢迎。部队时时处处注意保护群众利益。红1军团行经古蔺时,吃了老乡家的粮食,主人不在家,便留了钱和纸条,说明原因,表示歉意。
通过大凉山的彝民区,红军曾遭到彝民的误解。“倮倮”是本地汉人对彝民的称呼,他们主要居住在深山峡谷之中,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彝民长期受官府和汉族豪绅的压迫,对汉人素有敌意。红军到来之前,国民党反动派散布谣言,说“红军要把青年妇女抢去带走,壮年男子抢去支差,小孩子抢去喂马”,造成彝人对红军的疑惧心理。红军先头部队一进入凉山地区,就遭到彝民的袭击,几十名战士被捉了去,武器、衣物被掳掠一空又被放了回来。红军广泛散发朱德总司令署名的布告,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布告说:“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针一粟;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红军宣传队主动接触彝民,宣传红军是保护穷人的,送些布匹、衣服、针线、糖等给他们。占领冕宁县城后,红军将被官府关在监狱的几百个彝民解救出来。彝民们对共产党和红军有所了解,开始帮助红军。红军离开时,“已午夜,但居民半数以上均手擎油稔或蜡烛,鹄立门口,替我们照路,并有提壶携盏,亲爱的缓声的招呼吃茶。夜神被赶走了,半里的长街,成了光明喧闹的白昼”。一些彝民主动要求当红军,仅在越西一地红11团就扩红700余人,其中彝民达百余人,为此单独组织了一个“倮倮连”。《红军长征记》讲述了一个“倮倮”王木冷的故事。王木冷家中7口人,靠租种别人的土地过活,家中很贫苦。听说红军是救穷人的,坚决要求参加红军。参军后被编在红3军团第4师的通讯班,担任架电话的工作,很辛苦。但他不畏劳苦,坚决留在红军队伍里。
进了番民区域后,从卓克基(小金川边)到昌德(黑水附近),饥饿的氛围,就紧紧包围我们了,虽然每天还照例两遍或三遍吹吃饭号,但在每次号音后,大家所得到的,只是两个漱口杯的嫩豌豆苗和野菜。……饥饿的袭入逼得人们更加贪婪而粗野。几个多月见不到脂肪和肉类,盐自然早已绝迹了,大家的两只眼,只是想着看着什么东西是可以吃的。
值此严峻时刻,毛泽东提出,敌人最怕我们接触群众,只要我们一接触群众,敌人的欺骗宣传就会破产。现在藏族同胞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身边躲藏着,一旦他们了解红军是帮助藏族同胞求解放的,他们就会回来。环境越艰苦,我们越要严守纪律。军委命令各部队,不得随意动用藏民的财物。官兵们严守规定,缺粮时宁可上山采野菜充饥。很快就要进草地了,每人必须准备半月的口粮,部队派出工作队,四处筹集粮食。工作队来到一个叫瓦布梁子的地方,派人到各村去开会宣传红军的主张,贴出保护藏民的告示,在田里插了保护牌。对回家的藏民发放保护证,使其安心生活。越来越多的藏民返回家中,不再害怕红军,反而喜欢与红军接近,问长问短,还送东西给红军吃。红军又在藏族村庄中组建革命政权,保护贫苦藏民利益。为了完成筹粮任务,采取向富人“借粮”的办法,对那些为众人痛恨的藏族恶霸,发动藏民去他田里割麦,割下来的麦子分给藏民一半,红军一半。这种办法得到贫穷藏民的拥护,他们帮助红军割麦运粮,不辞劳苦,不要报酬。红军离开时,他们捧着青稞酒来送行,说:“你们真好,为什么就走呢?你们走了,我们不晓得将来怎样。”靠着在藏区征集到的粮食,红军艰难地走出了水草地。
冲破腊子口,红军告别了蛮荒的雪山草地,进入人口稠密的地区。哈达铺是进入甘肃遇到的第一个较大的镇子。这一带是回汉族杂居地区,回民占人口半数以上。政治部门在官兵中进行了民族政策教育,颁布了守则。要求部队只有在征得回民同意后,方可进入回民村庄宿营;官兵不得擅自进入清真寺,不得损坏回民经典;不得任意借用回民器皿、饮具,不准在回民住处杀猪、吃猪肉,等等。每到一处,红军便派出宣传队,向回民群众开展宣传活动。这里是红25军长征经过的地区,群众对红军有所了解,男女老少走出家门欢迎红军。
远远看见正前方房屋比栉,烟气接天,人山人海的群众,老的、少的、男的、妇的,箪食壶浆的,提茶荷水的,拥挤成群。我们越走越近,越走越有劲,看见群众的热烈越兴奋,数里的开阔地,俄顷就走到。……大部队来了,满街塞巷的群众,噼里啪啦的炮竹声,“同志们辛苦了”的慰问声,“为回民谋利益,争取回民的解放”的回答声,连成一片。顿时间空气紧张,热闹喧天。
回民群众把官兵们请到家中,端茶送水,热情招待。红军严格执行群众纪律,秋毫无犯。离开时,把借用的东西照样送还,把地面打扫干净,向主人家再三道谢。长征万里,红军纪律严明,坚决保护群众利益,与人民群众建立起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关系。这也是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