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外的乡村“电影人”:因为爱电影 所以放电影(2)



  2006年,郑峰来到北京,在当影城经理的朋友带领下参观影院放映室,第一次看到了进口数字电影放映机,让他震撼不已。“以前电影胶片非常笨重,需要上片换片,放映每场胶片都有划伤,数字电影不用胶片,放映第一场和放映一万场效果一样清晰,一名放映员可以同时放映多部电影。而且胶片电影时代是单声道,现在有了多声道立体声。影院的环境也进步了,原来是板凳,现在是沙发。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郑峰说。

  得知这家影院一天票房就有十五六万元,郑峰意识到电影又开始获得观众认可,寒冬即将过去,电影的春天就要来临。

  2.放的不仅是电影 也是服务

  下乡放映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比电影院放映辛苦何止数倍,可郑峰乐在其中。12年来,他带队放映电影10万多场,观影人次达一千多万。

  让郑峰没想到的是,转机来得这么快。

  2007年,距离郑峰在北京第一次看到数字电影短短一年,牡丹江市就被确定为黑龙江省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试点市,成立了农村数字电影院线。郑峰作为技术骨干被选拔到北京参加培训,并被聘为电影放映队队长、技术总监。

  从城市影剧院放映员一下子变成了农村流动放映员,郑峰并不觉得有什么“落差”,他反倒认为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不是简单的放电影,而是发挥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送科技下乡的重要作用。”郑峰说。

  虽然挂着“技术总监”的头衔,郑峰却不允许自己坐在办公室里,坚持下乡放映、指导。12年来,陪伴郑峰最多的,除了放映机,就是他的面包车。一人、一车、一套设备,上山路、走险道、穿林区、跨雪原,走遍了牡丹江所有的乡镇,风雨无阻把电影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过去,乡村的路况不佳,一场大雨就成了泥水路,颠簸严重,郑峰总是“硬过”,压着拖拉机的车辙走、从冲平的河道里走,无论如何也要保证放映。由于放映都在晚上,开夜车对郑峰来说是家常便饭。“晚上开车为了防困,我都不吃饭,实在撑不住就开到服务区休息一会儿。冬天的时候,就手捧白雪擦把脸,清醒一下继续开。”

  下乡放映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比电影院放映辛苦何止数倍,可郑峰乐在其中。“下乡放映可以和老百姓有很多交流,这是电影院放映员做不到的。”郑峰说,“每到一个村子,老百姓听说放电影,都帮我抬机器、架银幕。许多农村孩子都没看过电影,围着我问这问那,放完一部还要求再放一部,演完还帮我收拾机器,问我什么时候再来,拉着我上他们家吃饭。我心里特别温暖,这也让我感觉到,农村老百姓是多么需要电影呀!”

  看到老百姓的淳朴与渴望,郑峰决心在服务上下功夫。为了方便观众观影,每次放映,由放映队准备30个小凳子,让观众随来随坐;为了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郑峰要求放映队多带影片,每次携带20部电影,让观众自己选择喜爱的电影观看;为了服务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放映队将大量疾病预防、安全防火、科学种植、养殖的技术影片送到农村,助力精准扶贫。12年来,他带队放映电影10万多场,观影人次达一千多万。

  与此同时,郑峰还着力提升农村院线的放映技术水平,让农村观众也能享受到优质的观影质量。“把每一件小事标准化”是郑峰的工作理念,“一根音响线胶皮长了,都有可能烧掉音响,如果每一件事都按标准操作,就能最大限度减少放映事故。”2010年,放映队的设备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放映机实时上传放映数据,放映时间精确到秒,实现了科学化实时监管放映队,使放映水平大幅提高。


上一篇:我国电影院线银幕总数跃居世界第一

下一篇:全球电影市场稳步发展 中国表现亮眼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