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金融热点 探讨现实课题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党校2016春季学期干部进修班举办学员论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学员,围绕当前经济、金融热点,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各自工作实际,就基层央行履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金融扶贫、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以及新兴支付工具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等焦点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充分交流。

  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发展的深化和央行履职要求、履职环境、履职重点的变化,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人民银行县支行建设就显得迫在眉睫。谢宁学员在发言中认为,加强人民银行县支行建设,调整、完善其职能定位,应顺应国家深化经济、金融改革大趋势和大方向,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求,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加以推进,并就基层行内部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如何加强内部监管和如何抓班子、带队伍、强管理等具体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作为国家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无疑是当前一大热点话题。王钢学员围绕“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路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等重点进行了发言。他认为,尽管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路径尚未明确,但有几点原则应予以重视,比如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应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应与综合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的潮流与趋势相符合;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必须兼顾国情;应从国家金融战略大局出发而不是从部门利益出发来统筹考虑问题。

  金融扶贫既是金融业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也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吕栋学员在发言中总结了我国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包括从改革扶贫阶段、开发扶贫阶段、攻坚扶贫阶段、定点扶贫阶段到今天的精准扶贫阶段。2013年11月明确提出扶贫工作的“三个精准”,即扶贫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2015年6月又提出“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位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他认为,扶贫工作具有政治性、公益性、艰巨性,金融部门责无旁贷。但金融的安全性、收益性、风险性以及可持续性,又要求金融精准扶贫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需要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来解决扶贫贷款的政策性与商业可持续性的矛盾问题。

  如何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目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金融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张清山学员结合近年来广东东莞经济金融发展实例,介绍了东莞通过金融创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经验。他说,东莞当地人民银行的做法主要有三条:一是创造条件,促进改革,去除壁垒,鼓励和吸引更多金融资源集聚东莞;二是搭建平台,架设桥梁,打通“银政企”合作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带好金融队伍,培养能为地方经济金融建设建言献策的专业人才和干部,吸引和留住更多的金融高端人才。

  “新兴支付工具”是近年来特别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快速崛起之后出现的一个热门词汇。殷实学员在发言中分析了新兴支付工具发展特点及主要风险。她认为,从支付工具到支付方式的变化,反映了支付工具逐步去介质化的发展历程。“支付方式的改变”更多是从支付服务提供者进行观察,也是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于新兴支付方式的监管,应该考虑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包括资金安全、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等。二是支付服务市场秩序维护,包括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市场定位主要是零售支付,与商业银行的有序竞争,跨行清算业务的特许经营等。人民银行等十四部委联合下发的相关整顿通知中提到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建设、备付金利息取消等举措,都体现了央行构建统一、健康、有序的支付服务市场秩序的决心。

  互联网金融也是学员集中关注的重点话题。丁华明学员发言说,2015年以来,以P2P倒闭风潮所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飙升,互联网金融领域乱象引起社会及相关监管层广泛关注,因此有必要尽快完善相关制度,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弥补监管漏洞,加强监管引导,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一是坚决依法打击各种假借互联网金融之名,行诈骗之实的行为;二是尽快补齐监管制度短板,该出台的尽快出台,该完善的尽早完善;三是克服监管当局的地盘意识,在分类监管的原则下,切实加强监管协调,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四是牢牢抓住保障客户资金安全这个核心;五是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六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有奖举报非法金融活动的激励机制;七是切实发挥好行业自律的作用。


上一篇:发布热点信息别搞“半夜鸡叫”

下一篇:中招热点,有疑问就来找答案!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