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去杠杆迫在眉睫



  作为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中的重要一环,去杠杆对于稳定经济增长,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日前权威人士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去杠杆亦成为关键词之一。

  何谓杠杆?在经济领域,是指通过借债,以较小的投入撬动大量资金、扩大经营规模,如个人融资融券、企业向银行借贷、政府发行地方债等,都属于“加杠杆”的行为。一般而言,业界大都采用负债/GDP的比例,作为监测杠杆率的指标。根据标准普尔今年初发布的数据,因低利率和公司举债促使债务激增,中国债务与GDP之比已攀升至232%。5月10日穆迪则公布,涵盖所有行业在内的中国债务已经增加至GDP的280%左右。

  如果以信贷/GDP的比例计算,刚刚过去的2015年,每1元的信贷扩张,为中国的GDP带来了0.27元的增长,创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11年时的水平为每1元对应0.59元。今年前4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3.1%,贷款同比增长14.4%。同时,GDP增速却进一步下行,可见信贷投放对GDP的效用呈递减趋势。

  杠杆乃“双刃剑”,适度的杠杆对经济有益,过高反而会拖累经济发展。如今,高杠杆的负面作用正逐步体现。首先,中央和地方投资大多进入了基建等行业,而这些行业对经济和就业的拉动作用已进入边际效应递减的阶段,且加剧钢铁、水泥、电力等上游行业的产能扩张,不利于去产能,阻碍了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加大投资的同时,投资回报率连续下探,截至目前已降至2%左右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对民间投资形成挤出效应。

  其次,由于实体经济整体不景气、资金传导不畅,高杠杆无疑会加重经济波动。去年以来股市、汇市的波动,就反映了无法为实体经济吸纳的资金对金融市场造成的伤害。此外还会引发贫富分化加剧的负面效应,因信贷投放过多,很多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推高资产价格,令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因此,正如权威人士所言,当前最重要的是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去杠杆。在利用货币扩张刺激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持续递减的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

  去杠杆有助于结构优化和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这一点已获得共识。至于如何去杠杆,根本上还是要依靠市场化改革来实现。一方面,对于基建、房地产等产能饱和甚至过剩的行业,以及部分回报率偏低的行业,以市场化手段操作,投资该减则减。另一方面,推进汇率改革、资本项目开放等金融行业改革举措。以韩国为例,曾成功将广义货币(M2)增速从1990年代的均值20%大幅回落到2000年后的平均8%左右,其主要的举措,即实行“去杠杆化”的市场化改革。

  同时,要引导金融服务实体,防止资金空转。资金之于实体,如水之于田,金融只有扎扎实实地服务好实体经济,才能提高基础资产质量。然而,当前我国的问题是新股申购等金融链条前端回报率过高,这对社会形成了一种“示范效应”,如此一来,少数有概念、有故事的高回报率项目自然赢得各路资金的青睐,导致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里空转,不仅抬高了全社会的融资成本,也容易酝酿金融风险。

  一言以蔽之,去杠杆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也要在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依法处置非法集资、一二级市场概念炒作等乱象,让中国经济重回健康发展轨道。


上一篇:人民日报评论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下一篇:评论:供求命题与供给侧改革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