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节目的剧烈变化



  “第二期的脱口秀还是没有带观众录制,因为第一场不太好的经历,让我害怕直面观众,怕这怕那……因为这两期的突发状况太多,其实录制过程中我的内心焦虑多过快乐。”谢娜在前不久透露了《娜就这么说》的录制体验。

  脱口秀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很高,节目制作难度大,可以说,脱口秀节目的生产难度并不亚于明星真人秀。

  在中国,电视脱口秀节目最早以访谈节目形式出现,如《实话实说艺术人生》《超级访问鲁豫有约》等,后来又出现了《壹周立波秀金星秀》等代表性节目。随着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的不断丰富,电视脱口秀节目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对于节目的定义和划分标准,业界意见不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脱口秀不再只是一种节目类别,更是一切综艺节目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告介绍:“从历史溯源来讲,所有的电视节目,不管是脱口秀还是真人秀节目,‘说话’都占了很大部分,比如《我是歌手》选手们一共唱了8首歌,时长才32分钟,剩下的节目时段要靠‘说话’来填补。”

  乐正传媒研发与咨询总监彭侃却认为,节目边界模糊并不代表没有边界,电视脱口秀节目应该同时具备两个特点:一是主持人个性鲜明,并发挥重要作用;二是节目内容丰富、形式灵活,主持人和嘉宾发挥空间大。

  虽然定义不明、边界模糊,但随着2015年《金星秀》的热播,电视脱口秀节目又受到了众多关注。有人为《康熙来了》和《超级访问》的停播而“忧心忡忡”,有人分析“闷声发大财”的《金星秀》,也有人评论“坐着主持”的《四大名助》,还有人关注渐入佳境的《娜就这么说》。

  那么,电视脱口秀节目接下来会怎么走?已经呈现出哪些发展趋势?

  从“高冷女神”到“大众情人”

  早期的脱口秀节目更像是一位“高冷女神”,呈现精英化、明星化特征,彼时的观众只能是旁观者、倾听者、被动接收者。

  从1996年《实话实说》开始,到《超级访问艺术人生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等的开播,从节目定位来看,除了《实话实说》更多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及人物,主张平民化外,其他几档节目虽然号称各有卖点,但模式都是邀请名人畅聊自己的成长经历及对生活的感悟,唯一不同的只有主持人的提问顺序不一样而已。

  如今,电视脱口秀节目开始走起了大众化、平民化路线,做起了“素人”的文章。

  首先,内容来源于“素人”。

  《四大名助》的选题就主要来源于“民间”,节目组通过搜索知乎、豆瓣、天涯及其他论坛,发现“奇葩”,说服其上节目。节目聚焦的是普通的人烦恼,比如“巨婴老公”、“懒癌”女友、整容痴迷者、洁癖女、痴迷麻将母亲等。

  《金星秀》中“有话问金姐”部分,内容都是来源于观众的微信、微博留言。问题涉及范围很广,上至国家大事,下至鸡毛蒜皮,金星总能用或是犀利、或是调侃、或是幽默机智的方式解答,观众代入感很强。《金星秀》“秀”的无外乎“爱情、婚姻、家庭式的社会性话题、文化艺术话题以及娱乐圈话题”。

  《世界青年说》的议题也是围绕各国青年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热点而展开,比如各国的特色节日、民风民俗、饮食文化、婚姻观念等。

  《开讲啦》为了选出观众真正想见的嘉宾和想听的主题,节目组在第一季结束后立即在网上展开演讲嘉宾的征集活动,“你想听谁讲,我们就请谁来”,并且随时关注观众的反馈。

  其次,“素人”现身说法。

  “现身说法”很重要,意味着“素人”终于走上了台前,成为了节目的参与者和一部分,比如《四大名助》中的“烦恼者”们。

  与以前素人选秀节目不同,这档节目不是比赛,而是讨论、辩论,观众可以在唇枪舌战中感受素人的魅力,这也可看作是对“素人偶像化”的有益探索。

  既然节目内容来源于素人,并且由素人进行“演绎”,节目自然更接地气,俨然从“高冷女神”化身为“大众情人”。

  价值导向走向多元

  以前的电视脱口秀节目,价值导向是明确的,对与错、是与非,一目了然。要么满足观众的窥私欲,比如名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么满足观众的求知欲,比如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百家讲坛》。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多元化,人的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人们不再想按照统一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和思考。正如主持人孟非所说,“生活不是辩论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在大家见仁见智的情况下,我们要做的其实是去还原生活。观众都有眼睛,他们可以去加工生活。”

  《金星秀》表达的价值观与大多数电视观众的价值倾向相匹配。比如金星“喊话”某出轨明星、讽刺暴发户、谈论为人处世等,如“有些人确实已经很有钱了,可还是拿着拉菲兑雪碧喝,那不是腔调,那是命苦。”“你有听说过中国哪个导演拍了烂片出家的?只听说过,拍完电影跟女主角成家的!”

  今天的电视脱口秀节目依然可以打“名人牌”,但是出的“招”却不一样。有些节目的初衷是想借名人之口,提出一种人生思考,一种由他人阅历带来的营养、思考及反思,但观众再也不是被动接收的个体,而成为了价值取向的选择者。

  如《开讲啦》借助名人分享人生经历和个人感悟,节目中有嘉宾接受青年代表和300名现场观众提问的环节。曾有青年观众现场向王力宏提出在唱歌方面是否有实力的疑问,也有人曾质疑钢琴演奏家朗朗的商业行为等,演员陈坤也曾坦言当自己站在舞台中央时所感受到的紧张感。

  在创业热潮的社会大背景下,就创新心得与经验展开讨论不失为抓住了成为一档好节目的“风口”。

  《百佬会》中,嘉宾和观察员之间经常火星四溅,有讨论、有辩论甚至有争吵。节目组设置了“新锐观察团”,由7位新锐创业者组成。在首期节目中,观察员面对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喊话“你可以培养接班人了,因为格力的用户思维与80后、90后脱节”、“格力现在的粉丝运营做得真的不好”等,让董明珠不悦,但她也不改强硬作风,应对自如。

  “脱口秀+”的新风向

  单一的节目形态迟早是会消亡的。冷凇表示,脱口秀节目可以跟社交服务、生活服务、时尚、美妆、健康等元素相结合,这可能会成为一种节目发展趋势。

  事实上,“变种”脱口秀节目并不是新生事物。《百家讲坛》和《美丽俏佳人》已经在脱口秀的基础上嫁接了文化、美妆、时尚等内容元素,这些节目可看作是“脱口秀+”的初级版。

  在“脱口秀+”升级版中,脱口秀节目将与两种及以上的节目元素相结合,以更加灵活的节目形态,展示更加丰富、有趣的节目内容。

  《世界青年说》就是在群聊脱口秀基础上搭配了“Culture Shock”,即各国文化的冲突与碰撞。这里的“文化”其实是一个泛文化的概念,包括了各国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世界青年说》制作人周璐璐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不同的话题讨论,展现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

  在节目形式嫁接方面,电视脱口秀节目的“主持群”风刮得正嗨。(投黑马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彭侃介绍,现在节目组倾向于组建“主持群”,每个人都会有角色分工,有的人负责把控全局,有的人是“毒舌”担当,有的人则负责幽默搞笑,彼此之间的配合也很重要。

  《今夜80后脱口秀》的王自健经常调侃的蛋蛋、赖宝和王建国成为节目的搞笑“调味品”;《金星秀》中设置的“助理”沈南,以其特有的幽默与机智,成为了节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娜就这么说》更是组建了包括杨迪在内的7位助演团,完成了很多幽默搞笑表演部分的内容,让节目增色不少。

  “主持群”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和结构,这给了节目组充分的发挥空间。

  《四大名助》采用的是“1+2+x”的主持群模式。两位固定“名助”分别是“hold姐”谢依霖和“鬼马名嘴”尉迟琳嘉。其中,谢依霖主要担当被调侃对象,比如身材不好、没有男朋友等;“毒舌”担当是尉迟琳嘉,古灵精怪,幽默感十足。

  “x”就是节目组设置的嘉宾“名助”席位,不仅增加了节目的“变数”,还可以照顾到艺人的档期问题。陆续前来的嘉宾“名助”有郭德纲、陈建州、黄磊、黄舒骏等。

  《世界青年说》采用了“3+11+x”主持群模式。三位主持人分别为议事长、副议事长和秘书长:议事长相对严肃,也是节目流程的把控者;副议事长则主要是气氛调节担当;秘书长设定为女性,主要是想发挥女生看待问题的特别角度,这也是节目与韩国原版不同的地方。“x”代表的是某位名人嘉宾,由他带来讨论议题,嘉宾也会结合亲身经历参与到节目讨论中。

  TK11是节目的关键11人,从某个角度上来说,TK11人比三位主持人和嘉宾更重要。所以《世界青年说》节目组制定了非常严格的选拔标准,要颜值、要学历、要思想、还要具备典型的自身国家标签。

  节目初期,TK11依靠高颜值迷倒了一大波观众,随着节目的深入,角色担当逐渐明朗,比如暖男代表韩东秀、霸道总裁穆雷、纯净少年普雅、卖萌高手韩冰等。

  诚然,电视脱口秀节目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节目形式也更加多元化;节目变得更好看了,场面也热闹了许多。但这是市场驱动的结果,还是创作本身的主动选择,又或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很难厘清。

  《壹周立波秀传承者》制片人冯飞表示,市场与创作,两者之间应该是相互角力、相互扶持的关系,创作者一定要有匠人精神,不能完全屈从于市场,要集中精力把节目品位做上来。

  欢迎来到投黑马,每天看资讯,还能领红包,支付宝红包口令《74834497》


上一篇:发明变发财:脱口秀开篇

下一篇:又吉直树芥川赏后新作无压力 自嘲不卖可当笑料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