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忆流金岁月曹保明与人文东北
原标题:曹保明与人文东北
编者按:
他们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经历过贫穷和饥饿,也感受过富足与幸福。年届古稀,或含饴弄孙颐养天年,或发挥余热为霞满天。
与祖国同命运,和母亲共成长——他们,是新中国的同龄人。
70载峥嵘岁月,70年沧桑巨变。他们的人生经历,正是共和国鲜活的历史篇章,印刻着共和国的发展足迹。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吉林日报社与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文联联合推出的大型策划栏目《同龄·同行——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从即日起与广大读者见面,共忆流金岁月,共话沧海桑田,为祖国母亲献上最深情的祝福。
因工作关系,我和曹保明接触较多,知道他是一个醉心于挖掘东北文化的民俗学家。然而对他的深入了解,则源于一次采访。那时,我才真正认识到他与改革开放、与吉林文化、与东北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一天,他送我一本他写的书,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土匪》。这是该出版社被“文革”中断了近十年出版工作后,选择的第一部东北民俗和人文方面的专著,并作为恢复出版工作的首发本。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刚刚结束“文革”的阵痛,人们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而作为有着一定影响力的春风文艺出版社何以单单选择了曹保明?翻开他的书,你会发现这既不是小说,也不是民间故事,更不是那种纯民俗的归集,而是里边有着小说一样的生动情节,有具体的历史事件,有浓浓的地域民俗和乡土气息,而且是从未披露过的东北历史真实的存在。很快,曹保明的“土匪文化”火了。首先是台湾祺龄出版社根据他的作品,于1994年推出了历史剪影丛书《东北马贼史》,很快成为社会学界,包括影视、戏剧专业人士争相寻求的读本,以至后来徐克导演拍摄《智取威虎山》时一定要找到曹保明,倾听他的意见。
在上个世纪末的台湾,曹保明的书因为由土匪、马贼文化扩展到东北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始不断畅销。台湾祺龄出版社又一口气出版了曹保明的《东北淘金史》《东北挖参史》《东北店铺史》《东北渔猎史》《东北木帮史》等系列作品。这些图书除了在台湾传播以外,还在世界各地唐人街和华人居住区广泛流行。一天,曹保明突然接到一封来自纽约的信件,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位早年迁徙到美国的老华侨,在纽约买到了一套曹保明的历史剪影丛书,读后深受感动,忍不住提笔写了一封信:“曹保明先生,翻开你的书,故土乡情扑面而来,儿时记忆,清晰如昨,我仿佛看到故乡的风雪,又在门前路口吹刮开了。你的书,让我想家了。我想家,更想祖国啊……”
一位老同志曾经跟我讲过,有一年马上快过春节了,他在火车站碰到曹保明,只见他背着一个行李卷儿,挎着一个黄书包去排队买火车票。人们都纷纷从外地赶回家过年,他却兴致勃勃地坐车进山,因为又发现了一个叫“三江好”的土匪,他去一个了解“三江好”的老乡家过年,感觉就像淘金客发现了金矿一样兴奋。
若干年后的今天,我读到了冯骥才对他的评价:每逢年节,阖家团聚,我知道有一个人却在路上,他就是曹保明,东北的许多文化是被他抢救、保护下来的。如果中国多几个曹保明,我们的文化将会保护得多好啊。
其实,那时的曹保明,还不能完全理解他所探寻的文化的价值及其与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说,起初他是被丰富的田野人文所吸引。当时社会上也很少有人能理解曹保明的行为。在大多数人看来,他不过就是去搜集几个“瞎话”(人们对民间故事的叫法)。现在回头来看,是时代选择成就了曹保明。
改革开放初期,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社会变迁,一些村落依然朴素原始地存在着,见证了清未民初社会生活的老人虽然已八九十岁,但每个村里还能找见,有各种手艺和绝活的老匠人、行帮之人,也不鲜见,这给曹保明对接生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他最初对接生活的举动是来自于生活对他的启示。一天夜里,突然有一位中年解放军战士敲开了曹保明的家门,在知道他正是曹保明本人时,那人扑到曹保明怀里就哭了。原来他是“三江好”罗明兴的儿子,两岁时他的母亲就带他离开了东北,从此再也不知父亲的消息,直到前不久他和同志到长春出差,看见了曹保明写的他父亲的事情,便将材料复印下来,上报给民政部门,现在国家已追认他父亲为革命烈士了。这件事对曹保明触动很大。他想,难道东北就一个“三江好”罗明兴吗?于是一个庞大的计划开始在他心底形成:走进生活,记录东北,寻找被历史遗忘的人物,让祖国宝贵的文化不再流失。于是他更加深入地走入民间,深入村屯,深入社会,广泛寻觅被历史和岁月遗忘在角落里的记忆。从此,他再也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把一切闲暇时间都用在抢救东北文化上,而且越抢救越丰富,越丰富越停不下来,大量东北文化纪实由一个个特殊人物的口述史,变成了曹保明的一部部专著。开始,他本来打算到生活里寻找一个个“三江好”,可是万万没想到,东北其它类型的文化原来也这么丰富,而且那些活生生的人往往都是一些有着特殊本领的人,特别是东北独特的历史,都与这种种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时,别人不知道,曹保明自己也不完全清楚,他已经发现了一个蕴藏丰富的文化富矿,走进了一条琳琅满目、永无止境的社会学之路,无数文化财富、文化珍宝在那里闪烁着光芒。《郑发菜刀》《孟氏接骨》《董氏药膏》《赵小孩》《李连贵大饼》《老韩头豆腐串》……来自生活的大量记录一下子问世了。各种媒体几乎天天、月月在连载着曹保明的这些极具可读性的地域文本,那是一些鲜活的、直接来自于生活的故事。他的著作一部接一部地问世,有的还翻译到了国外。2017年5月,中韩建交35周年文化活动在首尔举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曹保明的《土匪》《最后的渔猎部落》《最后的狼群》《世上最后一个懂鸟兽语言的人》《人参长在大树上》等韩文译本的首发式。该书的译者、海风出版社李东烈先生说,“……曹保明的著作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
【1】【2】
(责编:王帝元、谢龙)
上一篇:“留住吴昌硕”的人文传承
下一篇:吴为山专题讲座聚焦“雕塑与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