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国人经略南海历史



 《我们的更路簿——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纪录片采访手记——

 见证中国人经略南海历史

 

见证中国人经略南海历史

  录制过程中,海南渔民提供的《更路簿》手抄本。

本报通讯员 杨昊霖/文

从5月18日开始,一直到6月23日,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采访摄制组一行多次深入琼海潭门镇草堂村、海南大学、海南省博物馆、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口市博物馆等地,分别对老船长、老渔民、国际关系专家、法学教授以及南海问题研究学者、海疆问题研究专家等进行采访,就南海天书《更路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是如何发展、演变,到最后形成一个可供参考和借鉴的航海手册,指导过往渔民在南海上安全航行,以及通过《更路簿》手抄本,证明中国渔民最早发现并命名,最早开发并在岛礁上生产作业,中国渔民是南海岛礁真正的主人,中国对南海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的历史见证。

通过采访,我们一次次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并敬佩中国渔民的伟大。同时也有些深感不安,面对域外国家的粗暴干涉和南海周边国家的野蛮作为,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我们更觉得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大量的人证物证,依法有理有据有节地阐述南海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那么,《更路簿》就是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

采访拍摄期间,摄制组一行四五人,可以说是冒着高温酷暑连续工作,有时为了一个重要的线索和物证,顾不上吃饭,也要把它取证拍摄好。同时,让我们非常感动的是在琼海潭门采访老船长们,他们有的90多岁高龄,最小的也有将近70岁,为了配合采访拍摄,也更是为了证明他们南海主人身份,把祖辈传承下来的一些国宝级的实物和图片资料都毫不犹豫地向摄制组一一展示。回忆起跟随父辈闯南海的情形更是显得记忆犹新,时光仿佛又回到他们年轻时,为了生计战风斗浪、死里逃生,同时又得和菲律宾、越南等国家的骚扰进行斗智斗勇,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惊心动魄场景。

《我们的更路簿——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纪录片虽然目前播出的只有近30分钟,但我们的采访还有很多宝贵资料。

有一天在海南大学采访,由于要采访的专家教授一共有7人,采访摄制组从早上的8点开始,一直工作到晚上7点,中午采访到一点多,简单午饭后,就在海大校园的一处阴凉地休息,下午两点多又接着采访拍摄。原来准备充分的电池和存储卡到最后不得不因为没有空间而被迫停止采访拍摄,用同事的话说采访拍摄到“弹尽粮绝”,不能不说是采访拍摄的最高境界了吧,也为记者的职业精神点个赞!

还要点赞的是海南大学的周伟民和唐玲玲两位教授,也是南海天书的作者。两位八十高龄的老人为了搜集整理、查阅资料、撰写稿件到最后编撰发行……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国家在南海问题上据理力争增加了重要筹码。他们在接受采访时,基本是最后一个,就是从下午4点多采访到7点,很感谢他们对摄制组的支持。

在接下的采访拍摄过程中,我们先后采访了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和海南省博物馆副馆长,他们分别就南海的历史、中国的南海政策以及南海形势作了详尽的阐述,使我们更加对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和信心有了直接的了解和掌握,同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向世界传递正确的声音。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摄制组可以说时刻以一种打仗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每到一个点,每采访一个对象,从选景布局、采访提纲、细节抓扣到机位、景别、灯光、声音等等都一一安排好,编导、记者、摄像、摄助、场记等既各司其职,又协调配合。每天采访的当天,摄制组要开碰头会,完善脚本并做适当的修改,并连夜把白天采访的所有录音听出来,把重要的画面剪辑出来,并于当晚把有用的文字和画面传回后方。就是这样,大家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得采访更加饱满、人物形象更加丰富,为后期的成片提供了不少可看性、可读性,更增加了电视艺术的分量。

通过此次全程采访拍摄,团队每一个人都是一次学习,进步的机会,不仅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并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有了深刻认识,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学习和借鉴,是一次国家层面的重大事件、重大题材,受益匪浅!

一句话,我们团队是一支能打胜仗的部队。


上一篇:宝鸡市人民政府网

下一篇:日本侵华历史见证人亲口讲述:“日本鬼子杀害了我父亲”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